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大幅减轻,增资扩股稳步推进,整体资本充足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占主体,资本水平维持较高水平。尽管获得了显著效果,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长期可持续进步。
1.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的近况及约束
1.1资本补充途径单一
资本补充从绝对角度看是增加资本,主要包含提升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增资扩股、发行长期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上市筹资等内外源筹资方法;从相对角度看是在资本规模不变状况下, 提升资本充足率,主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网站权重资产、资产证券化等风险缓释手段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来达成。从调查状况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近几年资本补充以增加资本为主,且以增资扩股和收益积累为基本方法,资本补充途径较为单一。
1.2资产扩张过快,内源筹资不足
收益转增所需的留存收益在会计上等于税后净收益减去支付的股息,它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源资本的来源。留存收益打造在机构盈利的基础上,盈利能力越强的机构,内源筹资的空间越大。设内部增长率为SG、净资产收益率为ROE、留存比率为RR, 内部增长率近似等于净资产收益率与留存比率之积,SG=ROE*RR。银行在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变时,风险资产增长肯定比率需要相同比率的资本金增长来支持,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资产的可持续增长率也就越高。盈利能力的增强将使得内源筹资应是国内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长期资本金补充的要紧来源。但近几年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同业合作,使用银团贷款等方法参与地方政府大型基建项目,信贷投放迅速增长。但盈利能力增长未能准时跟上,且转增资本比率较低。内源性筹资不足。
1.3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配比不合理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维持适度比率的附属资本,可以在一定量上发挥吸收损失、抵御风险有哪些用途,同时可以减少资本金的平均本钱,提升股东回报率。但截至2010年末,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附属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重仅为10%左右,甚至有部分机构的附属资本为零。
1.4不好的贷款反弹重压趋增,制约内部积累转增资本的能力
近年来,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水平整体提升,但因为风险资产规模的过度扩张、历史包袱解决不彻底等原因影响,部分机构出现不好的贷款持续反弹现象;贷款水平向下迁徙,致使机构风险拨备增加,影响其内部积累转增资本的能力。
1.5资本市场筹资存在肯定困难
一方面,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进步不均衡,大部分机构离上市要求有哪些相差甚远。同时,近年来,股市波动较大,投资者对市场扩容与对新增银行股的接纳程度都具备不确定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上市筹资的不确定性较大。其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存在很多规定,尤其是规定只有资本充足率较高的机构才能获准发行中长期债券,而且信用评级到信息披露都有着很严格的需要,除少量优质的机构外,普通的机构较难达到。即便可以发行次级债券,囿于自己资本金规模较小,发行规模也相对较小,形成发行本钱相比较高。同时考虑发行的机会和经济形势等原因,未必能吸引有足够多的投资者来购买。
2.对策建议
2.1树立资本管理理念, 发挥资本约束机制
国内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树立经济资本理念,充分认识到任何业务产生的风险将占用资本资源,而非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资本约束经营机制。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评估而产生的配置给某项资产或某项业务用以减缓风险冲击的资本,是银行业务进步中承担风险水平的真实反映。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需要打造有效的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当经济资本在数目上接近或者超越银行的实质资本时,说明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水平接近或者超越其风险承受能力,这个时候银行就需要补充实质资本,或者是调整业务结构。
2.2科学测算资本需要,合理运用不同方法筹筹资本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构建科学的资本测算模型,尝试运用重压测试等技术方法、全方位风险管理等管理理念对资本需要及资本本钱进行剖析,确定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本。选择合适的资本工具筹集和管理资本金与确保所集资本金的投资效益,并从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不同层面研究资本的筹集与运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打造前瞻性的资本补充机制,动态计算、足额提取各类筹备,部分机构应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机会, 探索借助发债等途径,达成资本构成的多样化和合理化。
2.3积极进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筹资提供好的平台
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行筹资。进步水平较高、条件成熟的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场内证券市场进行筹资。对条件不成熟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应加大部门合作,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打造场外股权买卖市场,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非公开发行募筹资本提供一条合法途径,规范股本管理。同时加快构建混合资本债和次级债流通平台,为其出售和流通提供途径和服务,增强流动性和投资吸引力。◆